編者按
  秉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理念,“成都人才計劃”以每年1.2億元的“高層次人才專項資金”開路搭橋,自“長期項目”初試牛刀,到長期、海外短期、青年和頂尖團隊“四個項目”梯次鋪開,再至2013年以嵌入全球的氣魄“三顧茅廬”禮聘人才,“成都人才計劃”不僅實現“量”的固本和累積,更在“質”上攀升至一個新臺階——緊扣產業轉型需求,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帶動產業鏈條從“粗放型”低端製造向“集約型”科學研發優化升級,實現從“成都製造”邁向“成都智造”。
  日前,“成都人才計劃”引進人才及團隊出爐,2013年新攬進個人項目71人、頂尖團隊5個,將分別獲得50萬元—500萬元的資助資金,共資助6850萬元。據悉,71名入選者和5個頂尖團隊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地區),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葯、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全市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至此,“成都人才計劃”已擁有高層次人才184人,頂尖團隊10個。184名專家手握發明專利566項,所在企業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378.2億元,創造稅收34.6億元,創外匯收入4327.5萬美元。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人才工作該如何應答?“成都人才計劃”2013年度的攬才實踐回聲響亮。
  標向1
  助推生物醫葯產業鏈
  從“底層”邁向“高端”
  盤點成都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首先想到生物醫葯。新興產業“知識密集”的一大特征,使其對人才具有強烈的“黏性”。可喜的是,新一批入選“成都人才計劃”的人才和團隊均占40%以上(29人、2個團隊),為生物醫葯產業優化升級展示了巨大空間和廣闊前景。
  ——傳統中藥產品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實現“中國設計”。“在高端人才的支撐引領下,成都本土製藥企業正在打破依靠傳統產品、以簡單仿製為主的舊格局。”地奧集團的姬建新博士現身說法。在他的帶動下,該集團依托“成都人才計劃”引進30餘名海內外創新人才,其中5人入選“成都人才計劃”,作為核心成員投身傳統中藥產品現代化和國際化研究。其“心血康”膠囊成為我國第一個通過歐盟GMP質量體系認證和現場檢查的天然藥物產品,該公司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18.2億元,創造稅收3.8億元。
  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現任康弘藥業集團中藥研究室副總監的葉亮博士,精通多種現代中藥提取分離技術,有豐富的老年痴獃藥物研發經驗。“將傳統的中醫中藥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以中藥新藥突破性治療老年痴獃,是我和團隊的研究方向,將以最優質的療效、最低廉的價格,造福全球千百萬的老年痴獃患者!”
  ——突破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題,實現生物藥、創新藥“中國創造”。“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事、全球製藥業巨頭阿斯利康公司科學總監李進博士帶領公司團隊,依托“DNA編碼化合物庫合成及篩選技術”,建立起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先導化合物篩選服務平臺,為中國藥企找到一條由產業鏈“底層”邁向“高端”的快速通道。“我的創業計劃是,利用3-5年的時間,建立10億級以上DNA編碼化合物庫,實現年1500萬美元的銷售收入,讓生物藥實現‘脫胎換骨’!”李進博士信心滿滿。
  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侯曙光博士,在美國主管參與了眾多創新藥物的研發、臨床與報批工作,他於2012年以柔性引進方式入選“成都人才計劃”短期項目,將在四川方向藥業有限公司研發出至少3個新型HFA吸入氣霧劑新品種,填補國內空白。此次,他成功地從“短期項目”轉為“長期項目”,將不遺餘力“全身而入”,為成都醫葯發展再立新功。
  標向2
  傳統生產製造業
  走向科研“智”造
  傳統的製造業,進入門檻較低,產業發展空間狹窄。要改善產業發展受限的局面,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提高企業自我創新、自我造血能力,使技術層次的創新成果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斷被刷新、轉化。
  新一批入選“成都人才計劃”的阿爾特汽車設計公司“增程式電動車增程系統”項目團隊,在已有傳統汽車設計的基礎上,註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設計,研發範圍涵蓋了整車和發動機產品的設計研發,先後為一汽、北汽、陝汽等集團公司開發多款純電動車。其中,“增程式電動車”和“增程器系統”有效提高了汽車的輸出效率,降低排放污染,實現低能耗、低排放的需求,不僅撬動了先進生產力,更為企業帶來廣闊的市場前景。公司獲融資9000萬元,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2400萬元,創造稅收100萬元。
  標向3
  顛覆傳統能源開發方式
  實現轉型“智”造
  傳統的冶金、建材、化工等產業集群,基本屬高污染高耗能,慘重的環境資源代價自不必說,企業的發展仍很艱難。
  問題倒逼革新。根據成都的資源、環境、區位優勢,唯有抓住產業轉型的有利契機,才能在全球新一輪產業分工中贏得先機。“為適應產業轉型,‘成都人才計劃’特別註重節能環保產業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其中以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高端人才引進尤為突出。這為雙流縣的人才引進贏得很多先機!”雙流縣人才工作負責人如是說。
  最新一批入選名單中,新能源新材料類人才有10個,占14%;團隊1個,占20%。國家、省“千人計劃”和“成都人才計劃”專家單洪青博士,率“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創新創業團隊”最新入選頂尖團隊項目。該團隊成功開發出單爐“大面積、低成本、高效率、高良率”的太陽能電池單腔多片式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設備,使漢能公司成為世界上產能最大的薄膜光伏生產企業,走向集合分佈式綠色能源體系。“我們開發區重點引進新能源產業高端人才、著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後,園區內原本生產普通玻璃和鋁材的企業,都紛紛加大技術升級的步伐,開始與新能源產業相配套,附加值明顯提升,低碳、循環、可持續的新能源產業鏈條正在做大、做強、做長!”雙流縣西航港經濟開發區負責人說。
  如何顛覆傳統能源開發方式?答案無疑是:人才。成都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無序開采、粗放式使用能源的歷史走到了盡頭,追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智慧與能源互動的“智能新能源”時代,正由“人才”召喚而來!
  標向4
  重點企業 納稅大戶
  眼光開始聚焦人才的引育
  再將目光投向傳統民營企業。最新一批入選“成都人才計劃”人才的一大特征是,眾多處於產業鏈下游的民營重點企業、納稅大戶,在“成都人才計劃”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在高端人才的“撬動”下,實現傳統產業的現代化升級再造。
  新希望集團引進的朱正鵬博士,建立豬用原料數據庫,保證科學營養供給,避免成本浪費,使企業從依靠物力投入的傳統模式,轉向依萍冀健⒐芾肀涓鐧戎橇χС諾男灤湍J劍豢坡準乓魄宥┦浚榻ㄒ┗棵牛蟹⑷路腫右┪錚叢煨碌撓J健>奘乓摹扒嗄晗釒俊比胙≌摺⒉牧峽蒲氯窳α空胖炯岵┦浚硇耐度氬A宋房ⅲ鞽中虜房�32項,平均每年為公司在節能減排方面創造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不斷推動國內玻纖行業的轉型升級。
  “成都人才計劃”從初始的制度設計,就是指向實體經濟,引導重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主動招引高層次、領軍型的產業人才。“三年多來,我們一天天見證了重點企業的不斷升級,以及所預期的人才紅利。”成都市人才辦負責人如是說。
  一組數據給了我們更多信心:成都現擁有各類人才300多萬人。在最新一批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公示名單中,西部共有4人入選,成都即占3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已達102人,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省“千人計劃”專家現達到299人(占全省總量的90.06%)、頂尖團隊18個,入選數居全省第一。成都,新一輪的引才熱潮正在掀起!
  (原標題:從“成都製造”邁向“成都智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79szfc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