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湖湘大學堂·專家講壇邀請衡陽師範學院院長劉沛林教授開講。)
  
  (劉沛林教授主講的題目是“留住鄉愁——湖湘風情旅游小鎮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演講現場。)
  紅網衡陽10月29日訊(記者 陳宗昊)“鄉愁其實是內心深處一種對家鄉、對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或經歷過的事情以及熟悉的事務的記憶、懷念、同感和嚮往,是內心深處那份最親切、最柔軟的情感。”今天上午,湖湘大學堂·專家講壇邀請衡陽師範學院院長劉沛林教授開講,主講“留住鄉愁——湖湘風情旅游小鎮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在劉沛林看來,鄉愁可以是從自身非居住地和非經歷的事物中獲得的一種文化感受、文化啟迪或文化認同感,是一種具有親切感的精神情感,往往隨著時光的流失而愈加強烈並倍感珍貴,進而變成一種精神的寄托與支撐。
  “對於新型城鎮化來說,‘記住鄉愁’倡導的是一種人性關懷、人文關懷,以滿足人們內心深處對於文化和情感的精神需求,這是一種真正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
  比較“就地城鎮化”與“異地城鎮化”的差別之後,劉沛林認為,拯救古村古鎮文化遺產,保護鄉土記憶和地方文脈,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留住鄉愁”的當務之急。而保護鄉土記憶和地方文脈的重點是保護原真性和文化景觀基因,關鍵是通過立法手段,解決政府在古村古鎮原真性保護和原住民發展方面的不足,同時改變地方居民保護意識缺乏的現狀。
  劉沛林分析德國城鎮化經驗後提出,以特色小城鎮為主體的滿天星斗格局有助於“留住鄉愁”。而中國未來的特色城鎮主要是“就地城鎮化”,因此,中國發展特色小鎮的有助於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和地方文化,發展特色產業,推進城鎮化建設,實現“產城一體化”。通過講解兩個加拿大旅游小鎮的建設經驗後,他認為以旅游為導引的特色小城鎮建設是留住鄉愁的重要途徑。
  對於以湖湘風情“旅游小鎮”建設為引領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劉沛林認為必須依托湖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自然風光,挖掘湖湘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固有基因和獨特魅力,切實保護傳統村鎮的歷史文化景觀、風貌和遺產,打造既能承載鄉村記憶、鄉土記憶和歷史記憶的人類聚居之所,也能適應現代生活的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
  “這裡所說的‘湖湘風情’,包含了地理、文化和自然景觀等三重含義。”劉沛林認為湖湘風情旅游小鎮建設的理論基礎是文化基因挖掘理論,即“景觀信息鏈”理論,而重點和難點是如何實現一個小鎮一個景觀基因的挖掘,“只要每個旅游小鎮的景觀基因挖掘到位了、確定准確了,特色的問題就解決了”。
  湖湘風情旅游小鎮的評價標準分為景觀與價值、市場與效益、規劃與建設、設施與可達、環境與保護、服務於管理等六個大的板塊。評價要素涉及小鎮的歷史文化、交通條件、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建築特色、民風民俗、自然景觀、周邊旅游區距離與數量、購物場地、特色商品、餐飲條件、旅館條件、居民素質、環境衛生、旅游服務等諸多方面。
  “必備條件之一是必須保留有一條200米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
  最後,劉沛林列舉了桑植縣洪家關鎮的白族文化風情旅游小鎮、新化縣紫鵲界梯田山地農耕文化風情旅游小鎮和常寧廟前鎮的傳統防禦文化風情旅游小鎮的保護策劃情況,並與現場觀眾就新型城鎮化、古舊村落保護等話題進行互動。
  延伸閱讀:劉沛林
  劉沛林教授,衡陽師範學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人居環境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多年來致力於資源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人居環境學等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2001年以來,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10餘項。
  湖湘大學堂由湖南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主辦,是湖南重要的公共文化品牌。通過舉辦主題演講,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提升廣大幹部群眾的人文社科素養服務,為譜寫中國夢的湖南篇章提供精神支撐。   (原標題:湖湘大學堂走進衡陽師院 劉沛林主講“留住鄉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79szfc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